知识管理
个人知识管理是即将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料、信息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,最终利于自己的工作、学习和生活。最关键的是通过一定的方法与实践,让自己养成习惯,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。
这里将自己平常用的方法,总结下输出。
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:
-
知识获取
-
分类整理
-
优化输出
-
实践分享
知识获取
在日常工作生活中,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很多,比如:浏览器搜索(谷歌、百度等)、书籍报刊、看到听到......也正是因为来源途径太多、信息量大且杂,我们很难做到过目不忘,因此就必须让自己养成随手收集的习惯。
当然,也并不是将所有信息都收集起来,那将造成资源重复且难于管理。内容不在于“多”,而在于“精”。
个人主要是利用有道云笔记进行知识存贮的(也有用OneNote,但更多在于想法的规整),因此所有途径的内容最终都将规整到有道云笔记上面。本文后续的笔记工具,如无特殊说明,均为有道云笔记。
以下是笔者几个主要的知识来源渠道,以及对应的内容收集方式:
web端来源
对于笔者而言,从web端输入的信息主要就是浏览器搜索和个大行业相关网站。
个人默认的浏览器为Chrome浏览器,它有一个插接:有道云笔记网页剪报。可以将所浏览的网页保持到对应的有道云笔记上,如下图所示:
如图可知,我们有三种保存方式:网页、URL、正文。可根据个人情况,自行选择。
被保存的网页默认是归属于文件夹:我的资源->来自网页剪报。笔者通常是放默认文件夹的,如果很明确所有内容都需要并且清晰它的归类,才会选择对应的文件夹放入(这种情况很少,不便于后期总结)。
有些时候可能觉得没必要将所有内容都保存,那就直接:新建笔记->截图/复制->粘贴。简单粗暴。
移动端来源
移动端来源那自然更多是各应用上的文章、信息。从各应用上文章分享的不同方式,分以下几种情况讨论:
系统自带分享功能
有些应用用手机系统自带的分享功能(笔者为ios系统),可以直接设置可分享到有道云笔记上,如:
这时,被保存的文件会默认归属到文件夹:我的资源->系统收藏。
应用独立分享机制
一些应用拥有自己独立的分享机制,所以不一定有分享到有道云笔记上的功能。
这种情况下,通常做法是这样的:
-
通篇内容都很有价值,则应用内直接收藏,或者统一分享到一个几乎所有应用都有设置的第三方分享渠道,如新浪微博、朋友圈、微信等。(笔者通常是分享到微信,发给自己,哈哈。)这样就相当于有了一个统一的汇总渠道。不然应用太多,等需要规整的时候,一个个应用去翻,实在太麻烦。
-
部分内容觉得有用,则截图并标记有用部分,打开有道云:新建笔记->插入图片。
书籍
来源于书籍的知识,通常是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呈现的。至于读书笔记的形式可以有很多中,如:传统笔记,手账,博客,脑图等等。
笔者习惯于用脑图梳理书籍结构。因此,最常用的流程是:
脑图软件整理内容->保存为图片->导入有道云笔记。
有道云也可以直接插入附件,但个人觉得没有太大必要,不方便查看,也增加笔记容量。只需将文件按类型规整在电脑理即可。
分类整理
分类整理其实分为三大块,分别为收集资料之前、之时、之后。
资料收集之前
这一步是初始的步骤,即建立你的笔记分类。
这时你可能得问问自己:
-
我想要学什么东西?
-
我的兴趣是什么?
目的在于明确自己想要累积和提升的方向,只有知道了目的才能更好的完成后续的每一步嘛。当然,有些朋友可能会说我就是为了存东西便于搜索,那也是一样的,想清楚自己想存哪些方面的内容。
笔者目前的一级分类大致是这样的:
-
web前端(01)
-
产品经理(02)
-
管理学(03)
-
金融理财(04)
-
电脑系统(05)
-
工作记录(06)
-
我的资源(07)
注:
-
为了方便说明,这里将每一项都进行编号。
-
这里的分类在有道云笔记里直接体现为文件夹。系统级别的文件夹是“我的文件夹”,所有个人新建的文件夹都归属于它。
-
01~04 为专业及兴趣上的累积
-
05 其实内容不多,多数为电脑出现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
-
06 记录工作上需要的所有内容。如果涉及专业部分的解决方案,统一归属于专业部分的笔记。这里多数还是记录一些日常性工作内容。
-
07 为系统自建的文件夹
一级文件夹不是说建立了就不能变,而是根据自身情况随时做调整的。比如几年前我的笔记分类可能很简单,就一个前端及工作。随着自己涉及的工作及兴趣的变化,对应进行调整管理。
通常,每个一级文件夹下都会建立二级甚至三级文件夹,根据你对知识的细分程度而定。
资料收集之时
默认情况下,被直接分享到有道云笔记理的内容都是归于“我的资源”文件夹下的。不同形式的来源,会归属到不同的子文件夹,在上文有提到过。
针对资源收集时直接新建的笔记,笔者通常让它页直接归属于“我的资源”下。
如果是当下立刻梳理的内容,可以根据自己判断,分别归属于其他明确的分类下,即上述01~06。
资料收集之后
在经过上述步骤后,我们大概有两个地方存放我们阶段性收集并未整理的内容:
-
笔记里“我的资源”
-
统一的第三方渠道(即微博、微信或朋友圈)
接下来要做的,就是定期去整理、归纳这些内容。笔记大概是每周天整理一次。因为时间久了,堆积的内容太多,其实就没啥兴趣去整理了。这样一来,我们前面所做的一切就毫无意义了。
由于对之前收集的文章,我们都有一定的印象,我们可以大致将每个内容进行一次粗浅的分类,这时是以打标签的形式进行分类。
打完标签后,查看相同标签的内容是否可以合并。能合并的,就将其总结下合并成一篇文章,归属到对应分类下;不能合并的,直接归属到对应分类下即可。
优化输出
每隔一个月再对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。主要是对标签的整理,将某一类型的文章进行汇总,思考后,以自己的方式优化输出。这样一来,既维护了标签,又对自己的知识进行一次总结,一石二鸟。
需要强调的是:文件夹其实更多的是明确细分的方向,它相当于一个完整知识体系的一个分支。而标签,更多用于对内容性质的划分,相当于分支下的内容。我们做的事情其实更像是这一个知识架构里填充内容。架构是明确的,而内容则是不断被整理归纳,最终丰富架构的。
当然,当前期我们刚涉及一个新的领域时,可能对该领域的整体架构不是很清晰,那我们可以先不着急建分类,就先以标签的形式组织内容。随着知识不断丰富,我们再慢慢建立分支。我们更经常再维护调整的应该是标签及对应的内容。
实践分享
最后我们还可以做的就是将自己所学的东西从理论升华到实践,再将其分享。其实这也是一个验证自己想法的途径,同时能吸引同类进行深入交流。会让自己的认识进一步得到升华。
总结
笔者坦言,在最后两点上做的并不好。还是太内敛了。望以后能加强。
以上内容只是笔者相对简单粗陋的方法,有不合理的地方望指出。另外,这篇《个人知识管理大全》是一份很完整的个人知识管理的总结。内容很详实,值得一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