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做用户需求分析?

发布于:2018-03-19 10:30 产品经理
需求采集、分析、管理,是产品从0到1中一个重要的环节。今天对这一阶段的学习做个粗浅的总结,大致分为以下几块内容:
  • 概念定义
  • 需求采集
  • 需求分析
  • 需求评估

概念定义

用户

需求或直接或间接都是来自用户的,我们常以为的用户,都是指产品的使用者、即终端用户。但在实际工作中,需求来源有很多地方,如:购买者、销售人员、服务人员、技术人员等等,这些人的提出的需求也对产品的方向有或多或少的影响,因此,**对于“用户”这个概念,应该理解为所有和产品有关的人,即产品干系人**。
不同的用户,其重要程度也有所不同,我们**不可能做到满足所有用户的所有需求**。因此,在做产品的时候,应该有所倚重,将**产品商业目标和用户需求结合起来考虑,取得一个相对的平衡**。

需求

人类生理或心理上对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产生不满足感,为了消除或减少这种不满足感,就产生了需求。
对用户和需求有了一定了解后,接下来就可以开始进入正题了。

需求采集

根据前文对用户的定义,可以知道,需求的来源不是单一的,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  • 公司内部:老板、客服、运营、市场、产品经理自身挖掘等
  • 公司外部:用户、客户、合作伙伴等
在这个阶段,我们要尽可能多的采集需求。

公司内部

出于各方面利益,公司内部也会对产品产生很多需求,对于这种需求,我们也要进行收集,但是也有一定方法。
不管是老板、客户、运营、市场等提出的需求,通常可能来源于其自身或对用户需求加工后转述,这些都算是二手需求,存在需求扭曲的可能性。因此,对这类需求,我们需要搞清楚以下信息以增强我们对需求的把握:
  • 需求的来源:产生需求的用户(当然也有可能是提出者本人)
  • 场景:产生该需求的特定时间、地点、环境等
  • 描述:对这个需求进行描述,即需求是什么?
  • 原因: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需求(包括需求提出者的解释)
  • 需求重要性权重:需求实现与未满足将会有怎样的差距
  • 需求什么特征:紧急程度、时间持续性等
  • 竞争者对比:竞争者如何满足该需求,需求干系人对竞争者在该需求上的评价
在采集过程中,尽量让对方(或自己)记录以上内容。

公司外部

对于公司外部的需求,则需要更加系统化的流程来进行搜集。大致如下:
  • 明确目标
  • 选择采集方式
  • 执行采集

明确目标

每个产品阶段,需求都有不同的侧重点:
  • 起步期:这个阶段,需求的重点在于满足用户的核心痛点,快速上线产品以验证产品模式和方向
  • 成长期:产品将进行短平快的迭代,需求的侧重点在于围绕核心需求寻求场景差异化
  • 成熟期:产品有一定规模和用户量,求稳,细化产品,需求将更多结合商业化战略布局展开
因此,不同阶段,我们应该明确中心,以此展开行动,针对性收集需求。

需求采集方法

需求采集的方法有很多,主要从定性、定量两个方向看用户怎么说、怎么做。
上图列出了采集需求的各种方法。
在需求采集的不同时期,可以利用上图“z”字采集步骤不断循环迭代。通常表现为:
  • 产品规划阶段:听用户“定性地说”,确定产品方向。这时可以随机抽样40个做**用户访谈**,据此写出需求列表。
  • 项目早期:听用户“定量地说”,确定需求优先级。这时可以投放调查问卷,辅助产品经理确定优先级。
  • 项目实施过程:看用户“定性地做”,确定要先实现的那几个需求应该怎么做。在产品设计的同时,找十来个目标用户,做**可用性测试**,验证方案。
  • 上线后优化:看用户“定量地做”,根据产品用户使用情况做**数据分析**,不断改进产品。
上述描述的是产品从0到1过程,需求采集的方法。当然,在针对产品后续阶段的优化,依然可以用此步骤去采集需要。数据分析完,通常又会做用户访谈来验证数据分析的假设,由此开始一个新的循环。只有将说和做、定性与定量,合理搭配组合使用,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。

执行采集

针对上述提到的几个常见的需求采集方法执行说明,可以查看《常用的需求采集方法介绍》这篇文章。
当完成所有采集工作后,如不出意料,我们将会收集到很多材料。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对收集回来的需求进行分析。

需求分析

需求分的过程,即从用户提出的需求出发,找到用户内心真正的渴望,再转化为产品功能的过程。可以借助“Y模型”进行分析:

用户需求(1)

这是起点,表述为用户的观点与行为。该阶段的主要问题是who(用户)、What(需求)、Where/When(场景)。
我们可以利用调研数据构建用户画像,再由此进行需求场景分析。

用户画像构建

用户画像是真实用户的虚拟代表,是建立在一系列真实数据之上的目标用户模型。我们通过调研去了解用户,根据他们的目标、行为和观点的差异,将他们区分为不同的类型,然后每种类型中抽取出典型特征,赋予一个名字、一张照片、一些人口统计学要素、场景等描述,就形成了一个用户画像。
当一个产品有多个不同类型用户的时候,可能会建立多个不同的用户画像,但需求区分优先级,通常建议不超过三个,以避免产品需求产生较大冲突。
具体方法:

用户场景分析

用户需求场景分析,即在特定的情景中分析用户的需要和操作过程。
  • 场景要素:**时间**、**地点**、人物、起因(触发点)、经过(即做了什么事情)、工具(使用什么东西辅助用户当前任务)、条件(如天气条件,网络条件等)
  • 情景描述:根据上述要素,按照用户操作流程,描述对应的情景
  • 寻找用户当前痛点/需求
这时,应该尽量让自己代入到用户场景中,体会用户的感受,熟悉用户使用流程。并记录用户典型场景。
让自己代入到用户场景中,体会用户的感受,熟悉用户使用流程,从而挖掘用户本质需求。

挖掘需求本质(1->2, 2->4)

从1到2,2到4,是一个不断挖掘用户真实需求的过程。
所有需求其实都是人性的一个折射,电影《七宗罪》中将人性拆分为七个原罪,分别为:贪食、贪婪、懒惰、淫欲、愤怒、嫉妒、傲慢。如下图所示:
右边四个是作为独立个体具有的,左边三个则是在群体中才会产生的。产品设计在一定程度上,可以理解为对人性的把握,从个体到群体,通过“满足人性需求”而使利益最大化。
另外,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,人类的需求主要有五个层次,从低到高分别为: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、社交需求、尊重需求、自我实现需求。如下图所示:
上述七宗罪也都能归属到这几个层次中。在需求挖掘的过程中,我们要不断问为什么,结合七宗罪和马斯洛原理,逐一思考用户行为在人性中的体现,将其本质需求挖掘出来。

需求转换(4->2,2->3)

清楚了需求的本质,接下来就需要开始思考,对于用户的这些需求,在我们的产品中应该如何满足。而我们的产品设计,也应该贴合人性的需求,让其有一个很好的方式表达出来。
常用的方法是进行头脑风暴,即大家聚在一起,敞开思想,集体讨论,相互激发,引起创造性设想的连锁反应,产生尽可能多的创意。
最后便是将所有产品功能整理在一起,形成产品功能列表。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。我们还需要对产品功能进行进一步处理。

需求评估

在这个阶段,我们应该回答以下两个问题:
  • 做哪些功能
  • 这次做多少
为了回答以上两个问题,我们需要从价值评估、成本评估、性价比、功能类别三个方面描述。

价值评估

功能价值评判的基础原则:
  • 广度(潜在用户数*单用户价值):判断市场容量
  • 频度(需求频次*单次复杂的度):先用高频低单价的需求抓住用户,再用低频高单价的需求做利润。
  • 强度(即刚需):不可替代、紧急、持久
产品的不同阶段,对需求价值有不同的需求:
  • 早期:侧重“强度”,测验留存率高低。
  • 拉新:侧重“广度”,依靠需求广度占领更多市场份额。
  • 用户增长出现瓶颈:侧重“频度”,对产品用户进行激活,依赖高频需求。
因此,根据产品不同阶段的目标,筛选不同需求进行开发。

成本评估

一个产品的功能成本,包含人力、物力、财力等方面。对于该阶段的评估,无法做到细致,因此常简化为对“开发量”高低的评估。评估的目的不是为了精确知道工作量,而是为了对不同功能的实现难度进行排序。
这时候就得请技术经理和产品经理一起进行一个评估,按照“人日”对产品功能进行一个标注。

性价比

前面对价值及成本的评估,都是为了确定产品功能的性价比。其计算方式如下:
性价比 = 价值 / 成本
理论上,我们要做性价比高的功能。但是,还得根据下列功能的分类,进行综合评估。

功能分类

对于一个产品,它的方向如何基本上可以确定一些必要的功能。如聊天工具,那则必须要有聊天功能,哪怕这功能性价比不一定高,却必须要做。那么怎么产品有哪些功能必须要做,哪些功能不一定要做呢?我们可以参考kano模型。它将影响用户满意度的因素划分为五个类型,包括必备因素、魅力因素、期望因素、无差异因素、反向因素。对应到产品,可以理解为以下五种功能:基础功能、亮点功能、期望功能、无差别功能、反向功能。如下图所示:
  • 基础功能:没有实现时,用户对产品“极其不满”。但这个功能做得再好,用户也认为“理所应当”。对于一个产品,基础类功能必须实现。
  • 亮点功能(用户没见过、未经市场检验、被认可将会获得巨大回报):没有这个功能时,用户不会不满意或觉得有问题。但一旦有了功能,用户会大为惊喜。亮点功能是用户忠诚度、口碑传播的基础。对于这种功能,资源紧缺的时候可以选择成本低的亮点,锦上添花;有足够多资源时,可以先通过市场调研、技术预研等确定其为亮点了,再重点研发。
  • 期望功能:产品具备期望功能,用户会继续使用产品。于产品而言,这种功能多多益善。选择的原则是:先做现价比高的功能。
  • 无差别功能:做与不做、用户对产品的感受是没有变化的。对于这种功能,应该考虑投入产出比来确定是否要做(低成本验证)。
  • 反向功能:做越多用户越讨厌。如前文所提,一个产品的用户是多样性的,一个KANO模型往往只针对一个种用户,因此反向功能,可能只针对多种用户里的一种用户而言。因此,这种功能,需要在多种用户利益间寻找平衡。
还需要强调的是,基础功能、亮点功能、期望功能不是一直不变的,随着时间的推移,一个功能往往会经历亮点功能到期望功能再到基础功能变迁。因此,基础功能常用来满足就有的存量市场,而亮点功能则更有可能创造一个全新的增量市场。对于这些功能,我们还需要结合细分市场,进行筛选。

MVP

经过功能价值评估、成本评估、功能分类等一些列综合判断后,我们会筛选出我们需要做的功能列表。但并不是所有筛选出来的功能,都需要一次性全做。这里,我们遵循“最小可行性产品”的原则,进行进一步筛选。
“最小可行性产品”,即MVP,指的是满足“用户愿意用、最好愿意付费”,“用户易于使用”、“团队有能力实现”的最小功能集合。
在互联网产品开发中,讲求敏捷开发,我们应该争取尽可能多的机会验证市场。因此,每次开发周期不应该太长,越轻量级的产品,越容易打包,因此我们要本着这个原则,不断迭代开发。

总结

至此,该做什么、做多少我们都已经清楚了。在这个过程当中,我们其实涉及了一个完整的需求管理过程,最终我们还应该将这些所有功能及其特性整合起来,这就有了产品功能列表。
在产品功能列表中,每一个功能都应该包含以下信息:
  • 所属模块、子模块:将业务功能打包到一个模块中
  • 功能名称
  • 任务描述:对功能进行描述
  • 商业价值描述:价值评估中的结果
  • 商业属性:KANO模型的功能归类
  • 商业优先级:综合价值评估与功能分类而得出的优先级
  • 开发量
  • 性价比:价值/开发量
  • 备注(如果有需要特别说明的话,则加上)

参考

  • 《人人都是产品经理1.0》
  • 《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.0》
 
相关推荐
产品经理的个人素养
产品从0到1的过程
如何写商业需求报告BRD(附模版)
如何写市场需求报告MRD(附模版)
竞品分析思路